1多方面解析硬盘性能偏差原由
硬盘性能不足,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坏道或是产品质量问题,却往往忽视了很多细小的环节。有多细小?那可能是一个额外的盘符或一条不起眼的数据线就会带走你10%的火力。
装机换件注重于实用性高效性,人往往对于眼见为实的提升才能够认可产品的技术价值。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完产品后安装到计算机上,发现并没有广告或者文章中鼓吹的性能表现,这究竟是商户的恶意鼓吹还是产品技术的问题呢?笔者今日也针对目前硬盘周围的种种利害因素,从测试中提取枝干,将那些被吃掉的性能挖掘回来。
成绩不符 多面解析硬盘性能偏差原由
消费者关注产品性能的出发点是产品的技术指标,它来自与官方的评测数据、媒体的评测数据以及由产品附带技术提供的性能空间,而产品被购买后同样会因为面对不同的平台和外围环境因素而造成技术偏差。其反映到硬件知识的基础问题,也有很多其他细小环节难以引起重视。
不求最贵还不求最好么——10几MB难以引起重视
笔者从小就是一个贪玩的孩子,所以如果你的学习成绩不好绝对不会只因为你爱踢球而如何如何,你也许会上课睡觉,也许会不写作业,很多个也许才是最后考试不及格的综合因素。硬盘也一样,人们往往从最基础的概念点上混淆,对于性能高低没有利害概念,也许说道10%,20%会意识到严重性,但如果提到10MB,20MB貌似显得就无关紧要了。
有多少消费者可以明确上图中数据线的含义?从最基础的接口上又能如何识别性能高低的产品?你在使用过程中是否等到硬盘报废了,仍还没有注意到接口混插等小小差异会吃掉你硬盘原有的稳定性能?一个小小的SATA接口牵开了本篇文章的话题…
原创专题以及精彩文章推荐 | |
原创:《Win8尝鲜 六项测试考察内存多大靠谱》 | |
原创:《比水冷还难卖 内存散热片价值有几何 》 | |
原创:《爱情买卖 解读一周年"WD收购案"始末 》 | |
原创: 《8G内存噱头何在 看虚拟硬盘如何划分》 |
2长话短说:SATA2.0/3.0白话定义
我们从最基本的字面意思上来理解SATA2.0与SATA3.0接口的定义。SATA2.0又名SATA 3Gb/s,其等于375MB/s的接口速率,同理SATA3.0又名SATA 6Gb/s,其在频宽方面提升了一倍,使更高性能的产品可以得以发挥优势。
SATA就是串口的定义?
对,使用SATA接口的硬盘产品均为串口硬盘。并口串口的问题让很多初学DIY玩家感到迷惑,从而直接反映到主机扩充时疑惑自己的硬盘究竟是什么样的接口。目前市场中在售的硬盘产品均为串口硬盘,这类产品从2003的第二季度便开始在市场中推广,所以如果你翻翻家里的老机器,也许可以找到老式的并口硬盘,相互比较,差距很大。
早期的并口硬盘产品
eSATA是什么玩意?
其实,eSATA并不是什么新技术,eSATA实际上就是外置式SATA II规范,是业界标准接口Serial ATA(SATA)的延伸。注意eSATA仅仅是一种扩展SATA接口,是用来连接外部而不是内部SATA设备。简单的说就是通过eSATA技术,让外部I/O接口使用SATA功能。相比USB和IE1394接口而言,eSATA接口不需要通过任何桥接的芯片进行连接,所以它的性能相比USB和IE1394接口更具有优势。
但随着USB3.0接口的普及,eSATA与USB3.0哪个更快呢?其实两者间的差异不是在于速率高低,而是由于eSATA完全用到的是SATA接口技术,直接通过与主板相连进行传输工作,所以在稳定性与兼容性上要优于目前正在普及的USB3.0技术。
SATA2.0与3.0间的区别如何在实际中体现?
如何体现?SATA3.0接口也是由于固态硬盘的诞生而奋起的。我们都知道HDD与SSD之间的性能差异极大,所以先前的SATA2接口无法将固态硬盘最大化的优势发挥出来,SATA3.0接口才是展现SSD能力的必要条件,这也是我们文章最中心的观点。
375MB/s的接口速率是SATA2.0的标准,那目前机械硬盘无法达到次速率又为何强加上此类接口呢?这其实也是硬件发展主导所取,很多消费者买主板只要求2点:USB3.0和SATA3.0,同时存储产品的技术点也在不断向SATA3.0靠拢,更加稳定的速率差值以及为日后的固态硬盘普及做打算,也是机械硬盘为何也要搭配此类接口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们也针对机械硬盘搭配SATA3.0是否有实质的速率提升问题做了测试,我们在下文中会重点分析这种看似画蛇添足的做法是否有时效性。
3混插:实测SATA3产品跨接口成绩
在前一段中提到的机械硬盘搭配SATA3.0接口的问题,究竟硬盘接口不对称是否会带来数据差呢?我们会在本轮测试中揭晓答案。但的确在接口含义上,SATA3.0接口的优势无法从机械硬盘上体现,目前HDD提供的速率还仍未达标SATA2.0的标准(375MB/s),在这种错误意识中人们往往不在乎硬盘的SATA接口是否值得注意。
在测试中我们会将配置SATA3.0接口的机械硬盘分别插在SATA2.0和SATA3.0接口上,通过直观的速率测试来观察其读写数据的差异。提前说明的是,很多网友表示两者间的差异甚微,日常的使用根本分辨不出,且如果垮接口使用产品,只不过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产品的稳定性…那究竟此类传言如何我们在测试中揭晓。
实测SATA3产品跨接口速率测试
单碟1TB硬盘在SATA3.0端口下成绩
笔者在多次测试后选择了两张相对客观的数据图,我们可以看到SATA3.0与SATA2.0间的速率差距有着3-5MB/s的差值,这在测试误差环境下可以理解为两者间的传输速率是相同的。我们在下面将使用HD tune来测试硬盘读写稳定性能,看“一定程度”的影响究竟是什么。
但通过HD tune的的读取成绩测试也能够看到两者在稳定性上的差异。SATA3.0接口的传输稳定速率比较出色,在合理的差值内维持到测试结束;而在SATA2.0接口下,产品出现了较大的数值波动,多次掉速现象反映出了配置了SATA3.0接口的产品在混插的情况下稳定性堪忧且平均速率有10%的丢失。
小结:我们的测试验证了所谓的配置了SATA3.0接口的单碟硬盘在接到SATA2.0的情况下,传输速率影响不大,同样也通过测试看到了两种插槽间的稳定性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如此的落差可以放映出日常中出现的卡顿现象以及突然蓝屏或死机。
4确实有差别:数据线种类残次不齐
数据线的问题一直以来可大可小,也有相关的技术文章提到过其在测试过程中并无太大差异。而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数据线种类也并不多,主要针对的便是华硕主板和技嘉主板附带的原厂数据线,还有商户零售的个别品牌数据线。
各样式数据线差异存在多少?
以上四款SATA线从左到右依次是技嘉主板原厂线、微星主板原厂线、华硕主板专用线和两款杂牌数据线,可以看到在制作工艺上基本分为两种:一种为中间带凹槽的,另外一种则是顺直的光亮胶带。
曾有人爆料带凹槽的一类数据线为SATA2.0连接线,从上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华硕的原厂SATA3.0数据线采用的就是带凹槽的制造工艺,所以此类说法并不成立。
上图对比明显的看出数据线的做工差异,黑色的一款手感更薄更窄,且软硬程度与技嘉原厂数据线有很大差别。我们在下面的测试中也将针对此类数据线做分析,材质做工是否真的影响硬盘的性能发挥。
测试硬盘笔者选择了选择了技嘉主板做为测试平台,实际测试分析中以技嘉原厂数据线为基准,来看看各类数据线所提供的性能保障如何。
技嘉SATA直连线
华硕SATA直连线
杂牌SATA直连线(黄色)
杂牌SATA直连线(黑色)
每根数据线笔者都进行了三次以上的测试,得到的结果还是比较令人吃惊的。
1.技嘉原厂数据线:最为稳定的测试数据,全程没有出现掉速的情况且平均速率也是最高的。
2.华硕原厂数据线:与技嘉原厂线相比,稳定速率相对差一些,但整体的滑动趋势也属于硬盘检测的正常波动范围内。
3.杂牌数据线(黄色):成绩也很不错,最高值与原厂数据线没有差异,且整体的读取表现也不错,在三次测试中,数据线均出现了最好掉速的现象,笔者选取的最为稳定的一样成绩截图供参考。
4.杂牌数据线(黑色):好吧,你赢了,如此夸张的起伏不是编辑我不给你留面子。当把数据线插入硬盘的同时笔者已经为它如此佝偻的身材而感到担忧了,从测试中可以看到去读取稳定性非常差,且平均读取速度也是所有评测产品中最低的一款。
小结:任何产品的材质做工都决定了它的实际适用价值。目前类似于黑色杂牌数据线的产品在部分硬件卖场不少见,针对于SATA3.0接口的产品而言,其的确影响着产品的性能发挥。
两款原厂数据线相比,虽然华硕SATA线在读取速率上没有达到技嘉测试线的基准成绩,但两者在稳定性方面差异不大,同时针对材质做工较好的杂牌数据线,也尽可能高的展现了产品的性能
5空载满载:速度究竟差别多少?
硬盘空载满载的问题一直被部分网友比喻为汽车超载。大货车装满了沙子,转向,刹车,起速都会受到影响,那硬盘在数据测试中会受到此类因素的影响么?
空载满载:速度究竟差别多少?
目前大容量硬盘普及力度非常广,家用机也基本使用了1TB容量的硬盘产品。但在以前,很多人习惯了让数据“独门独院”,经常会遇到分区过多且单个盘符容量满载的状况,那满载硬盘是否会对硬盘造成性能降低影响呢?今天笔者也将针对分区盘符满载和空载两种状况进行测试,看看硬盘性能究竟是否会受到此类情况的影响。
我们会划分出一个新建盘符:F盘,通过满载与空载的读写测试计算来看看两者间是否存在速率差异。
分区空载测试CrystalDisk读写测试
两项测试全部针对的是目标分区测试,也许有网友认为真正的空载与满载是说一张无任何数据的1TB硬盘和一张装满数据的1TB硬盘对比,其实我们日常从目标盘符中提取数据,磁头对于文件的抓取也是针对目标区域的外圈搜索。
硬盘分区空载/满载 HD-Tune读取性能测试对比分析
小结:在测试中我们可以看到空载与满载间的差异比较明显,通过两项测试我们都可以看到满载盘符在读取速率要要低于空载转速10MB/s左右,想必性能的降低会随着磁盘空间越来越小而加剧,从而引出了笔者下一项测试的目的:尽量将盘符容量扩大,合理控制分区盘符的数量。
6分区利害:过分占用磁盘内外圈位置
关于分区过多的问题,我们曾经一直针对移动硬盘做虎简要的说明。自从硬盘分区技术的开始,最常见的分区方式为C/D/E/F,四个盘符。但随着硬盘单体容量越来越大,有很多用户开始增加分区盘符,达到6个甚至8个,这样虽然可以起到分门别类的便易之处,但同时存在的隐患一直没有被人所重视起来。
硬盘分区过多,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过分占用磁盘内外全的位置。本意上无论你的磁盘分区多少,哪怕只有一个分区,磁盘本身的性能也是不一致的。盘符越多,扇区占用越高,越往后面的分区速率越慢,这是导致多分区下磁盘性能降低的最主要因素。
过分占用磁盘内外圈位置,越多越慢
分区利害:达到26个盘符的极端测试
为了求证真实的数据表现,笔者划分了26个盘符来测试硬盘在多分区下的性能表现情况。在实际应用中,头盘和尾盘的性能差距是最大的,我们在下面的测试说明中也将重点分析。
上图就是笔者用硬盘将A-Z的所有分区盘符都用上的效果,当分区符Z使用完后,笔者在进行剩余分区的时候就已经没有盘符可以使用,所以在分区的时候无法下一步,表明系统仅能识别26个分区符。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在分配以下驱动器号的选中已经成为灰色,无法选择,而且也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说明系统只能分出26个磁盘分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第一个主分区和最后一个逻辑分区有没有性能差别。
● ATTO Disk Benchmark
ATTO Disk Benchmark是一款优秀且免费的磁盘基准测试软件,支持对稳定性/突发性传输速率进行读写测试,适用于常规硬盘、RAID、USB闪存盘、移动存储卡等产品的读写性能测试。
首先对测试的主分区F盘进行ATTO读写测试,我们看出最大读入和写入速度分别在144MB/S和137MB/S,性能十分强劲。
第一分区读写速率分别为144MB/s和137MB/s,与最后一个逻辑分区的读写速率71MB/s和68MB/s有着高达惊人的70MB/s差异!在极端的26个分区下,盘符过多而影响的性能丢失彻底的展现了出来。
小结:盘符过多带来的性能动荡是毋庸质疑的,只不过我们通过极端测试发现了如此大的差异。分区过多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在电脑装机时,商户或者受其他信息鼓吹,将一块磁盘分区成6-8个盘符的现象屡屡发生。
7最后:老问题?新启示!继续谈…
全文总结
我们列举了四类目前围绕在硬盘周边因素导致的性能偏差问题,并且通过我们的反复测试,从中又重新得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所在,而这些问题又都在多多少少的左右着硬盘原本应该有的性能数据。
我们从接口引出来的一系列外围因素其实都是我们日常中经常容易忽略的,谁也不愿意自己消费到的优秀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却莫名其妙的丢失掉了一大部分性能。这些现象中我们没有涉及到固态硬盘产品,笔者也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寻找影响固态硬盘性能表现的种种问题,做为当下人们最关心的两类存储产品,我们有必要从点滴要害间找回丢失了的那些性能。
相信测试中很多环节仍存在疑问点,例如针对SATA传输线的使用方式,为了机箱内节省空间,卷线与直线间数据传输是否存在着差异?在说盘符,究竟分区多少可以保证最佳的产品性能?主盘从盘如何?4K扇区对齐如何?种种如何虽然不起眼,但其确确实实在一些方面拖扯着硬盘的性能发挥。
这会是小问题么?
应用文章百转千回,笔者也尽可能的希望能从简单的存储知识中提取出对于我们日常使用有帮助的亮点。DIY的乐趣总是在于实践,我们可能争分多秒的置换固态硬盘超频内存却往往忽视了常用硬件的最基本“舒适”度。
文章赶的潦草,很多应该诠释到的关键点也许并不详尽,笔者也会在日后推出更多关于存储产品的应用解析文章,如果你对本片内容有何观点或对硬盘的日常保养有何建议,希望您可以再评论栏中与其他网友交流。
原创专题以及精彩文章推荐 | |
原创:《Win8尝鲜 六项测试考察内存多大靠谱》 | |
原创:《比水冷还难卖 内存散热片价值有几何 》 | |
原创:《爱情买卖 解读一周年"WD收购案"始末 》 | |
原创: 《8G内存噱头何在 看虚拟硬盘如何划分》 |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