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聚焦热点:2014年火爆的存储行业
在即将过去的2014年,存储行业的亮点颇多。10TB氦气硬盘的推出;256GB SSD逐渐成为主流,同时SATA3.0 SSD的最大容量步入TB级别;消费级DDR4内存从幕后登上前台,于年中上市;M.2 SSD在今年虎头蛇尾,明年它能火么?
通过产品,我们能洞察行业先机,2015年,它们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今天我们所要关注的话题:
解读SSD/HDD/DDR4等关键词 看2015年存储趋势
SSD:256GB成明年主流 3D闪存拉开序幕
SSD是存储行业最能拿得出手的重磅硬件,2014年的IT硬件整体萎靡不振,然而SSD已非当年吴下阿蒙,它正迅速侵蚀HDD的领地。明年256GB SSD将成为主流,逐渐往499元价位靠拢,更高的性价比将推动SSD的普及,横竖看,这都是要淘汰HDD的前奏,尤其是今年还有新变化:
随着3D闪存的出现,明年M.2 SSD能否迎来转机?
HDD:氦气硬盘登场 20TB明年降临?
机械硬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SSD重压之下的机械硬盘领域,正发生积极的创新变化。沿用数十年之久的空气硬盘有了新花样,它就是氦气硬盘。在2014年,氦气硬盘达成全球最大的10TB容量。穷途末路的HDD行业迫切需要更大容量的机械硬盘,2015年,20TB硬盘能否如期而至?
说起DDR4内存,网友们感触最深的不是它的容量和性能,而是它的价格。对于大多数网友来说,DDR3的容量和性能已绰绰有余。面对价格高昂的DDR4,汝之奈何?
今天,笔者就2015年的存储关键词进行展望,里面是否有你需要的?
2关键字:氦气硬盘 和SSD拼容量
在机械硬盘领域,空气充填式技术纵横数十载。在我们使用的台式机、笔记本硬盘,当中的磁头依据空气动力学悬浮于磁盘碟片的表面。如果我们将硬盘里的空气抽空,磁头下落将直接和磁盘碟片接触,留下不可逆转的划痕损伤。
■氦气硬盘的由来
进入2014年,机械硬盘出现突破性发展,HGST另辟蹊径从“硬盘封闭、充填气体技术”着手,突破硬盘容量受“盘抖动”、固有每英寸轨道数(TPI)、以及轨道误读(TMR)的限制,采用氦气充填式技术,结合密封盘体,生产氦气硬盘。
HGST 7K6000 6TB氦气硬盘
氦气硬盘最早与垂直磁记录技术结合,硬盘厂商打造出7碟6TB硬盘。随后它和更为先进的叠瓦式磁记录技术结合,业内首款10TB氦气硬盘横空出世,并且功耗、散热得到有效控制。10TB氦气硬盘并非叠瓦式磁记录技术的极限,明年20TB氦气硬盘可以有么?
■编辑点评:HDD再丢容量优势 将面临淘汰
独树一帜的氦气硬盘,突破传统硬盘的限制,轻松容纳5-7张碟片,能够提高盘片的存储密度,并且它的运行温度更低,噪音更小,适合作为仓库盘。
然而SSD的容量迅猛推进至TB级别,10TB硬盘并不能稳固机械硬盘的容量优势,发展容量更大的单块硬盘,并且降低GB价格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20TB硬盘,明年“你”准备好了么?性能完全处于劣势的HDD,如果再丢失最后的“容量阵地”,准备进博物馆养老。
3关键字:3D闪存 TB级SSD不惧HDD
SSD的性能威胁HDD的生存,HDD赖以生存的仅剩容量。2014年,闪存依靠3D堆叠技术,其存储密度得以爆炸式增长,此举助SSD抄断HDD的容量后路。3D堆叠芯片技术最早应用于英特尔处理器,后者得以容纳更多的晶体管,同时提高处理器的性能。此前闪存芯片采用2D平面型NAND技术,临近存储单元的堆放密度极限。
■什么是3D闪存技术?
3D V-NAND闪存晶圆
3D闪存目前仅且只有三星应用到SSD,其名为3D V-NAND技术,采用不同于传统NAND闪存的排列方式,通过改进型的Charge Trap Flash 技术,在一个3D的空间内垂直互连各个层面的存储单元,使得在同样的平面内获得更多的存储空间。
■3D闪存有什么用?
3D TLC闪存
3D V-NAND技术经历两代技术,从24层柱状细胞结构发展到32层,可以垂直堆叠更多个“细胞层”--存储单元,从而提高密度,降低碳足迹,可提供两倍于传统20nm平面NAND闪存的密度和写入速度。此外,第二代32层3D V-NAND闪存的P/E使用寿命较之2D MLC闪存更长,厂家给予采用3D闪存的SSD更长的质保期限。
■编辑点评:3D闪存为SSD打开容量天窗
3D闪存最早起源于3D MLC技术,其转折点却在3D TLC技术,最能激发存储容量,为SSD打开容量天窗。那么问题来了,基于3D闪存的SATA3.0 SSD在明年可以达到2TB么?技术上实现不难,问题在于6000-7000元的高价将它束之高阁。
3D闪存使得SSD在容量上具备和HDD抗衡的潜力,进一步增强SSD的P/E耐久度,为M.2 PCIe SSD的普及埋下伏笔。
4关键字:DDR4 就差和DDR3拼价格
DDR3内存推出已经8年,从DDR3-800直到现在的DDR3-3200,其频率提升3倍,然而它的潜力几乎被挖到了极限,需要新的内存来替代它。DDR4内存规范早已在2012年推出,2013年DDR4服务器内存率先上市;而消费级的DDR4台式机内存终于在年中的台北电脑展如同火山井喷!
规格还是逼格?DDR3 VS DDR4
金士顿、威刚、宇瞻等一线三大巨头推出家用版DDR4台式机内存,其初始频率为2133MHz,此地位大致相当于DDR3-1066。这意味着DDR4还可跨越2666MHz、3200MHz(其地位对比DDR3则为DDR3-1333、DDR3-1600)。其工作电压为1.2V,较之DDR3的1.5V降低20%功耗。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DDR4并非全是优点,其2133MHz版本的时序达到惊人的CL15,较之DDR3-1600的CL11进一步“恶化”,后面的DDR4-2666、DDR4-3200还将进一步延迟。所幸它的超高频率迅速弥补低时序带来的下降性能。
■DDR4内存的好处
①增加内存带宽,提高内存到CPU的数据传输能力;②提高核芯显卡的图形处理性能。
DDR4的作用远不及SSD
编辑点评:在众多电脑硬件当中,内存从未如此尴尬,DDR4面临可有可无的境地,却聊胜于无。
阻碍DDR4内存普及除了自身价格昂贵,也有“主板+CPU”配套平台的高门槛。作为率先上市的DDR4-2133,它相当于当年的DDR3-1066内存。明年更为成熟的DDR4-2666甚至DDR4-3200内存能否出现,这取决于内存芯片的制造工艺。
5关键字:M.2 SSD 缺的不是性能
M.2 SSD在设计之初,借鉴mSATA SSD留下的遗憾,在兼容性上做了改进。一方面,M.2 SSD可通过走PCI-E总线,轻易突破SATA3.0的性能极限,弥补mSATA SSD的遗憾;另一方面,M.2 SSD还可通过走SATA3.0 6Gbps速率总线, 降低生产成本,接替mSATA SSD停产留下的空缺。
M.2 Socket2/3接口解析
由于闪存的寿命限制,消费级的M.2 PCIe SSD仅超过顶级SATA3.0 SSD大约25%的整体性能,并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惊艳性能。即使这样性能的M.2 PCIe SSD,它的价格也高出同档次的SATA3.0 SSD不少。简单点说,消费者花出去的钱,和他获得的性能不成正比、不值。
M.2 SATA SSD却意外得到厂家的积极响应,M.2 SSD的发扬光大不是在PCI-E总线,却是在SATA3.0 6Gbps速率总线,这让人大跌眼镜。3D闪存翻倍提升P/E耐久度,SSD厂家看到M.2 PCIe SSD降价普及的希望,但是用户希望明年的M.2 PCIe SSD像SATA3.0 SSD便宜,并不现实。
编辑点评:M.2 SSD包含①M.2 SATA SSD以及②M.2 PCIe SSD,它并不缺乏性能。作为mSATA SSD的替代者,M.2 PCIe SSD是它的本色,然而高品质闪存造就M.2 PCIe SSD的高价。3D闪存经过磨合,明年出现在M.2 PCIe SSD的可能性较大,其性能大致和浦科特M6e处于同一区间,但是价格不会跌。
看到这里,网友们的心凉了半截:“不降价,3D闪存在M.2 PCIe SSD有什么用?”。万事开头难,这毕竟是一个开端,我们骑驴看唱本--等着看结果。
■后语:背后的遗憾
本年度的存储关键词诚然光彩耀眼,却难掩整个存储行业的沉沦,它的背后是整个IT行业的萎缩,所导致的厂家研发投入减少,我们不容乐观对待2015年的存储新品。
要知道,希捷一直是HDD行业的尖兵,如今却给HGST盖过风头,它的“20TB硬盘”承诺仍犹言在耳。三星在3D闪存如日中天,却在消费级M.2 SSD未有建树,行业龙头尚且如此冷淡,谈何推动M.2 SSD普及?恰恰M.2 SSD的小巧、高性能是用户所追求。
DDR4本应由金士顿、威刚、宇瞻等传统三强推动普及,但事实却是名不见经传的二线小厂降价推动销量,我们可以强调配套CPU和主板的客观因素,但是内存三大厂并未拥抱、迎合客户。
隐约之间,听到上帝喊了一句:“小伙子,重心在移动端。”也许这是原因。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