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硬盘内部在发生变化外,外部配件也再不断的更新,那就是硬盘接口。最早我们接触的硬盘接口为PATA并行接口。不过从2001年8月29日,Intel在IDF上发表了SATA 1.0规范,随即希捷便推出了首款SATA硬盘产品Seagate Barracuda系列,至此开始了从PATA过渡到SATA接口的时代。
SATA规范将硬盘的外部传输速率理论值提高到了150MB/s,比PATA标准ATA/100高出50%,比ATA/133也要高出约13%。随着后续版本的发展,SATA接口的速率扩展到SATA II(300MB/s)和SATA III(600MB/s)。
主板上的SATA 6Gbps接口
SATA II是在SAT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包括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原生命令队列)、端口多路器(Port Multiplier)、交错启动(Staggered Spin-up)等一系列的技术特征。SATA III则是在SATA II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传输速度翻倍,达到了6Gb/s。不过虽然硬盘接口不断推陈出新,但是实质上对于硬盘性能提升有多大帮助呢?我们来看一组测试。
从上面那个测试中,我们发现一款支持SATA3.0接口的硬盘分别插在SATA2.0主板接口和SATA3.0接口的成绩基本相同,并没有达到SATA3.0标称接口的速度。
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硬盘的内部传输速度并没有变化。比如一款硬盘的内部传输速度为90MB/S,而通过150MB/s带宽的SATA接口时,系统接收到的速度依然是90MB/S,这个跟SATA接口速率没有任何关系。所以SATA接口虽然升级到6Gpbs,但是内部90MB/S的实际内部传输速度永远无法享受到如此高带宽的性能。
综上所述,提升SATA接口速度其实对于内部传输速度很慢的硬盘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但是SATA3.0接口的真正主人则是SSD固态硬盘,因为SSD固态硬盘实际内部传输速度基本都在300MB/S以上,那么SATA3.0的600MB/S带宽才可以满足它的需求。